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对广东多地带来严重影响。台风一过,广东各大运营商抢修人员迅速奔赴现场,为救灾工作提供坚实的网络保障。
争分夺秒抢通通信“生命线”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9月25日16时,累计出动保障人员3780人次、抢修车辆1683台次、发电油机2267台次,争分夺秒恢复通信。
阳江是此次通信设施受损最严重的地市,部分通信基础设施因电力中断、光缆损坏受到影响。为保障通信机房、基站供电,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投入11台发电车、157支发电队伍,全力保障通信网络正常运行。在传输修复方面,30支抢修人员按照保障优先级推进抢修工作,此外还有15支支援队伍正向阳江进发。经过突击抢修,台风“桦加沙”登陆点海陵岛全域移动信号已基本恢复正常,在强风横扫中受损严重的阳西区域汇聚层传输故障已经得到修复。
在江门,台风过境造成台山上、下川岛电力、通信一度中断。台风过后,中国移动抢修人员通过调整优化就近的陆地基站参数设置,加强对上、下川岛的覆盖,并通过上川岛和沿海陆地侧的远距离协同,成功开通跨海微波,于24日15时左右率先抢通了上川岛基站。
由于下川岛上的微波设备在台风中损毁,中国移动广东移动于25日凌晨紧急组建一支20人应急抢修党员突击队,配备卫星通信包、卫星电话、熔纤机、光缆等物资,经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轮渡复航,从台山山咀码头乘坐渡轮成功登岛。据队长袁志谋介绍,下船之后突击队员们马不停蹄,携带物资装备徒步抵达下川岛指挥中心。25日15:30,移动卫星包基站成功开通,指挥中心通过移动网络向岛外拨出了灾后第一通电话。
不仅是阳江和江门,在深圳、珠海、茂名、湛江等地受台风影响的区域的通信抢修工作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在珠海金湾,沙白石村因海水倒灌受灾,抢修队员徒手清理路障,在泥泞中为发电车开辟通道。抵达现场后,他们不顾疲惫立即投入战斗,随着发电车成功启动,沙白石村信号终于恢复。
智能化防线24小时守护海上安全“最后一公里”
“xx渔船,第18号台风‘桦加沙’,正向我省沿海逼近。请立即回港或向就近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或碰撞。”通过“粤水安”平台设定的恶劣天气预警电子围栏,对擅自越过电子围栏以及未按规定回港的船舶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并联动智能语音呼叫提醒。每小时自动生成一份未返港船舶清单,直接推送至相关管理人员手中,同步激活人工干预机制。如乡镇渔船管理,数据显示,防风关键期间,乡镇管理人员活跃登录平台达2285次,成为督促船舶回港避风的核心力量。
广东联通方面介绍,“粤水安”是在阳江市落地的广东首个市域级水上安全综合管理平台。作为水上安全管理的“智慧大脑”,第一时间启动台风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依托其智能化、精准化的指挥系统,成功构建起从预警发布、船舶精准管控到全域实时巡检的全流程防风屏障,在这场与台风的赛跑中,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海上作业秩序。
“粤水安”融合海洋环境参数、作业条件、设备状态、作业人员情况等多维度数据,涵盖“人、船、水、港、 岸、岛、场”等水上安全重要领域场景,应用数字孪生、电子围栏等先进技术,统筹人防和技防手段,构建了船舶类型、事件类型、人员装备等41种预警模型,实现“感知—预警—救援”三位一体的水域安全闭环。平台自建成以来,成功应对阳江市近十次重大台风天气考验。截至目前,平台已陆续在江门、湛江、惠州、潮州、深圳、广州等地市复制推广。
在台风预警阶段,“粤水安”平台依据省三防指挥部“六个百分百”回港避风指令,迅速行动。平台面向当天渔船、海洋牧场企业、海上风电企业发起了大规模、滚动式的智能语音呼叫,累计呼叫次数超过6万次,并同步进行短信推送,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一船、不落一人”。
在阳江广阔的海洋与海岸线上,“粤水安”平台依托272路涉海视频等上万级各类感知终端,编织了一张覆盖重点水域和关键区域的“水上天眼”防控网。广东联通方面介绍,系统对马尾岛、大树岛、沙扒渔港、东平渔港等重点水域,以及海上风电场、海洋牧场等关键设施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监测与录像留档。一旦发现人员违规返回危险区域、设备设施位移等潜在风险,立即推送警报给相关管理人员手中,实现“发现—推送—处置—留档”的闭环管理,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孔学劭
升融配资,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国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