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的精气上注于目,肝血充足则目能辨五色,反之做好眼睛的养护,也能对肝脏产生正向影响。
下面这些养肝小常识学一学,每天花2分钟,就能达到护肝效果。
两个养肝动作每天做
闭目养肝
《黄帝内经》早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
同时强调肝主藏血的功能,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也就是说,人只要一闭眼或一睡着,肝脏就能发挥其藏血之功。
因此,中医养生中,非常强调通过闭眼来养肝,眼皮相当于肝脏工作和休息的开关,眼一闭,则肝血藏,肝脏开始休整。
在闭目的同时,可配合眼功练习,以改善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眼肌疲劳等症状。
展开剩余83%具体做法是轻闭双眼,用两手大拇指从眼内角向外擦24次;或两手四指并拢,以指面在两目上向外轻轻转摩24次,再向内转摩24次。
伸懒腰养肝胆
人体困乏的时候,气血循环缓慢,此时若尽力舒展四肢、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并配以深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通畅经络关节、振奋精神。
伸懒腰后,由于血液循环加快,不仅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也“唤醒”了大脑和五脏六腑,对全身都有保健效果。
伸懒腰也有技巧,身体要尽量舒展,四肢伸直,全身肌肉都要用力。伸展时,尽可能地吸气;放松时,全身松弛,尽可能地呼气,锻炼效果会更好。
伤肝行为要避免
长期过量饮酒
酒精代谢主要依赖肝脏,频繁醉酒或过量饮酒易引发酒精性脂肪肝,严重时可进展为酒精性肝硬化。
不规范用药
任何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避免擅自加量或滥用;对于已明确存在肝损伤风险的药物,用药期间应定期到医院监测肝功能,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长期熬夜
肝脏的自我修复与代谢活动多在夜间进行,过度熬夜会加重肝脏负担,干扰肝脏夜间修复进程,影响肝功能。
食用霉变食物
霉变食物中可能滋生黄曲霉菌,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长期摄入会导致肝脏慢性中毒,增加肝癌发病风险。
长期情绪不佳
生气时人体分泌的“儿茶酚胺”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快,进而使血液及肝细胞内毒素含量增加,长期情绪郁结易损伤肝脏。
饮食重油高脂
长期摄入高油、高脂食物,会导致脂肪无法及时代谢,堆积在肝细胞内,引发脂肪性肝损伤,形成脂肪肝。
食用未煮熟或烧焦食物
未煮熟的食物可能携带细菌、寄生虫,易引发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疾病,可能导致肝病恶化,甚至诱发肝昏迷;食物烧焦部分含有的有害物质也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
疾病拖延不治
肝胆结石反复发作若未及时治疗,易造成肝脏损伤;病毒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若长期不规范治疗,会持续损害肝功能,增加肝硬化、肝癌风险。
这几个护肝行为也提倡
晚上10点就睡觉
养肝的最佳时间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因此最好在晚上10点上床就寝,避免熬夜,睡好了再搭配其它才会更到位!
泡脚:每晚7-9点
泡脚最适宜的时间是每晚7-9点,这是肾经气血最衰的时辰。此时泡脚、按摩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肾和肝的目的。
常按脚上一个穴位
针对养护肝脏,中医里有一个肝经的原穴——太冲穴,它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适度按揉刺激,可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缓解胸闷等不适症状。
太冲穴位于足背上,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脚大趾和二趾缝向上约两横指的骨缝间),左右各一。
如果这个位置局部温度比周围皮肤温度高,或者局部颜色发红,按起来胀痛,说明肝气不舒。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点按揉这个穴位,每次3~5分钟。
吃一些青色的食物
中医素来有“五色饮食”的说法,而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经”,因此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例如菠菜、西洋菜、芥蓝、青瓜、冬瓜、绿豆等,有助于滋阴润燥、舒肝养血。
此外,还要注意尽量少吃辛辣、油腻食品,少喝酒。
常喝一杯茶:疏肝解郁茶
这杯养肝茶很适合有大便不畅、口苦酸涩、腹胀不舒、精神困顿等症状的人。
取陈皮10克、玫瑰花5克、枸杞10个,冲泡代茶饮。这三味药搭配起来,既能疏肝解郁,又能滋补肝肾、醒脾开胃。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社
发布于:北京市升融配资,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国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