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的赵婕伊正在和团队成员们撰写一份题为《点绿成金:农村微塑料污染绿色治理路径的皖地经验》的调研报告。
今年暑假期间,赵婕伊和李欣、宋逸涵、许孝先等10人组建了合肥工业大学“塑中生绿,沃土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赴肥东县、长丰县、庐江县等地实地调研合肥在农膜使用、废弃物回收以及微塑料治理方面的做法。
“我们想结合今年暑期的调研成果,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农村微塑料治理体系贡献一份青年智慧。”赵婕伊说。
大学生想为农村微塑料治理出份力
赵婕伊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法院专业,是一名大二学生。今年暑假期间,她牵头组建了合肥工业大学“塑中生绿,沃土兴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并聚焦“农村微塑料污染绿色治理”展开了实地调研。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这一话题展开调研?
赵婕伊说,作为一名法学生,她一直很关注生态环保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次参与暑期实践调研的团队成员,也有部分来自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合肥在农村微塑料治理先进经验做法,帮助其向更多地区进行推广。”
展开剩余71%在肥东店埠镇进行调研时,赵婕伊和团队了解到,过去种植户们喜欢用厚度0.008毫米~0.01毫米的地膜,每100亩地地膜用量大约在500~600斤。这种膜强度小,较薄,不好回收,易造成农田地膜残留污染,从而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早在2023年,肥东县就开始在全县全面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每年推广任务近2万亩,每亩补贴30元。“加厚高强度地膜虽然价格稍贵,但有政策补贴,保温和保墒效果更好,且易回收不易破损,减少了人工捡拾费用和对环境的损害。”
令赵婕伊印象深刻的是,肥东县梁园镇西瓜种植大户管华金的一番话。
“他说过去每年西瓜收获结束,整地捡拾残膜,还需要额外投入好几天的人工,自从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自家的设施农用地西瓜亩产量达到1万斤。农田残膜越来越少,土壤板结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地膜监测显示,他种植的地块地膜残留量下降了36%。”赵婕伊说,这进一步说明,加厚高强度地膜在农田微塑料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想将调研报告投稿给相关部门
更让赵婕伊和团队感到神奇的是“全生物降解地膜”。
“据农技专家介绍,这种膜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在几个月后就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消失在土壤里。同时,它还含有高效有机肥黄腐酸,在降解后不但对土地无任何污染,还可以成为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绿色、高效有机肥。”赵婕伊说。
她和团队实地采访了种粮大户王军民,王军民种了300亩再生稻,全覆盖了全生物降解膜,水稻覆膜后,有效阻止了各种杂草的生长,完全取消了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封闭灭草效果可达到95%以上,每亩地节约人工及农药成本在四五十元左右。
“除了这些,合肥还在彩色地膜上进行了应用推广。”赵婕伊说,在长丰县岗集镇三十埠村,绿色、蓝色、黄色等彩色地膜除了具有加厚地膜拥有的保温、保墒、抑制杂草等效果之外,还有“特异功能”。
譬如,绿色地膜能够让绿色瓜果的颜色更加均匀,提升其品质;蓝色和黄色地膜的作用类似于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黄色、蓝色粘虫板,其颜色能够吸引瓜果上的蚜虫、白粉虱等害虫靠近,表面的黏性能够起到诱捕害虫的作用,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在地膜回收利用上,我们也在调研中了解到,合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回收网络体系,同时合肥辖区市、县(区)供销社、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还会定期对县域范围农用地膜经营、使用、回收等情况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发布于:北京市升融配资,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国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